1984年在兰州湾子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以及铜器、铁器、环首铜刀等。经碳14测定,这些遗存均为3200年左右的文物。2002年至2006年,经过深入考察,初步判定兰州湾子是古代西域大月氏国的王庭所在地,------有此推测,此地为最古约公元前12世纪月氏国最初所在地。
(许力以,周谊主编.百科知识数据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大月氏---古族名。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公元前5世纪~前2世纪,月氏部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匈奴大败月氏,前174年再败。月氏大多数部众西迁,称大月氏。公元前1世纪征服大夏。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至公元初,建立贵霜帝国。大月氏两次西迁对中亚历史影响巨大。
然而另处记载月氏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后1世纪一个民族名称。(那也就是说公元前3世纪再往前没月氏国之说???)早期以游牧为生,住在北亚,并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其后西迁至中亚。这时,月支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型。由于大月氏位处于丝绸之路,控制著东西贸易,使它慢慢变得强大。到后来被匈奴攻击,一分为二:西迁至伊赖模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月支。
唐代《支彦墓志》称其是酒泉人,这向我们透露了这支家族的来源。众所周知,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酒泉一直是河西走廊上的重要城镇,许多胡人生活在这里。酒泉所在的河西地区本身就是西汉初年月氏西迁后小月氏部落居留的地方,居留在河西地区的小月氏有酋涂王部、右苴王、义从胡等部。这其中一部分过着游牧生活的小月氏人与羌族融合之外,还有一些进入了这一地区的城镇过着定居生活,而支彦可能就是秦末汉初月氏西迁后留在河西地区的小月氏后裔。荣新江指出,自汉代以来,内附的月氏人主要居住在河东和琅邪两地,之后逐渐迁移到关中和江南。最后在唐代还形成了在雍州京兆、A阳和徐州彭城等地的几支支姓望族。然而,支彦家族和这些很早就入华的月氏胡的后裔并无关联。他们之所以要认后赵支陆为十世祖,是由于后赵时期石勒、石虎政权有许多月氏胡人活跃在汉地,如与石勒一起起事的支雄、支屈六, 石虎部将有支重。墓志中的支陆是否与后赵的支屈六同为一人,无法确知。这支新入汉地的月氏家族要借此表明自己汉化已久,增加其他汉人对自己的认同。这在其它支姓月氏人后裔的墓志中也能得到印证,如同在洛阳出土的晚唐《支光墓志》,称其为“后赵司空始安郡公曰雄七世孙也”。马小鹤指出若按照墓志所称,支雄活动时间为公元302-338间,支光生卒年份为712-772。若是如此,该家族一世将达到六十年,这显然不可能,支光以支雄为七世祖应是伪冒。因此,支彦家族所称的十世祖支陆也不真实。再者,如果支彦的祖上是后赵支陆的话,这支家族应该早在公元4世纪后赵时期已经进入中原地区了,但支彦却自称是酒泉人,则支彦的父辈或祖辈应该是在北朝时期从河西酒泉迁移到洛阳来的,所以他们还称自己是酒泉人,酒泉应该是这支月氏家族最初的著籍地。
月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重要的游牧民族之一。先秦历史中因音转关系以禺知、禺氏、月支等名称见诸史籍,两汉以后史书中多以月氏出现。月氏后为匈奴所败被迫西迁,因此有大、小月氏之别。贵霜帝国是古代世界四大帝国(汉、贵霜、安息、罗马)之一。
月氏,一个曾经横扫北方草原的马背民族,战国初期,他们便在中国北方过着游牧生活,据《史记・大宛传》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然而公元前161年前后,在匈奴的压力下,月氏被驱逐出生活了300年的原住地,公元前177年到174年,月氏被匈奴单于击溃,月氏国王的头骨成了匈奴头领单于的酒具,残部被迫西迁,在他乡成立大、小月氏族,月氏族从此消失。
月氏的名称 月氏的名称,林林总总。岑仲勉主张《穆天子传》中的“同崩邦”就是月氏,它的首领就是蒯(古蒯字)柏綮。翦伯赞说《左传》中的“虞氏”,《管子》中的“禺氏”,(稽瑞引作“愚氏”)何秋涛说《逸周书・王会篇》中的“禺民”,王国维说《穆天子传》中的“禺知”,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的“月氏”;近人还加上的“繇诸”、“析支”、“华胥”等等,除“崩邦”外,认为统统都是月氏一名的同音声转。也有的学者不同意,以为不能“专靠对音来解决问题”,应该另辟研究蹊径。究竟如何是好,还有待从多方面更深入地研究。对音亦不失为研究途径之一。不过,“虞氏”、“禺氏”、“禺知”等训为月氏,也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
月氏的两次西迁 月氏是第一个见诸于我国古代史乘,由我国向西迁出,建国于遥远的西方的民族。月氏居于河西时与匈奴有着密切的关系。匈奴头曼单于约在公元前209年左右,把其子冒顿送至月氏为质,不久进攻月氏。结果冒顿盗取月氏善马逃回匈奴。 月氏曾十分强大,有“控弦之士”一二十万。冒顿即位为单于后,于公元前174年前后(汉文帝初年),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击败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制成饮器。月氏战败后,种类分散,其大部被迫逃至今伊犁河、楚河流域,打败了原居于当地的塞种人,迫使“塞王远遁”,留下的塞种部众成为月氏人的臣仆。“塞”字在古代韵书中列为入声,在中古时代以前的汉语中发音为“Sek”,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塞人应当就是西方史籍所记载的“Saka”。月氏人大部西迁后,他们在河西地区的故地被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部落占领。 留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有一部分逃入祁连山,与当地的羌族杂处,后来被称为“小月氏”。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击败匈奴,获取河西地,开通湟中(今青海湟水两岸),小月氏归附汉朝,移居于张掖一带,号为“义从胡”。他们在那里生活了很久,直至东汉末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还见于史册 月氏人的活动范围相当大,从天山中部一直延伸到贺兰山甚至黄土高原,但活动的核心则在河西地区。有人据此提出,月氏的故乡应当在天山北麓东段的巴里坤草原。但月氏人又不仅仅是游牧民族,他们过着一种筑城定居与游牧相结合的生活,这与吐火罗人非常相似。月氏人在河西留下了众多的地名,这些地名中有很多都能用吐火罗语去解读。也许,月氏人就是吐火罗人的一支。月氏故都昭武城的“昭武”二字,其实就是“张掖”的异译,两者都是吐火罗语王都、京城之意。
中国史籍上记载的大月氏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大月氏民族原本居住在中国的敦煌、祁连之间。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时,受匈奴族的压迫,他们才迁居到中亚细亚妫水流域──即现在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处的乌姆河流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中国就和大月氏人就建立了联系。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122年之间,张骞两次西行,历经疏敕、大宛、康居,抵达大月氏,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阿富汗就是丝路的中间枢纽。张骞西行回国时,带回了如胡麻、葡萄、胡萝卜、蚕豆这些原产于大月氏的农产品。如今,这些农产品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元424至428年,大月氏生产琉璃的技术传入中国,琉璃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中国和阿富汗的宗教文化交流往来也非常多。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派使臣伊存到中国传授佛经。这是史籍记载的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佛教经典。一些在中国有名的西域高僧,如支曜、支娄迦谶、法护、支梁接等人都是大月氏人。中国高僧法显、智猛、法勇、惠生、玄奘西行求法,也都曾经过阿富汗。其他宗教如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也都经过阿富汗传入中国。景教即今天的基督教,在西安碑林中至今还存有公元781年刻写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可以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最初都借道阿富汗。 两汉以后,中国和阿富汗的政治文化交往十分频繁。公元605至616年,隋炀帝派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诸国,访问了阿富汗的王舍城。唐朝时,双方交往更加紧密。公元658年,唐高宗派遣使臣访问吐火罗。使臣归国后,由许敬宗撰写的“西域图志三十卷”是中国记载阿富汗诸国地理的最早典籍之一。南宋时,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里,都在大食诸国之下列有吉慈尼王朝。吉慈尼即今天的阿富汗。公元十八世纪中叶,阿富汗建立统一的王国,中国史籍上称之为“爱乌罕”。爱乌罕国王曾于1762年赠送清政府高七尺、长八尺的良马4匹。
留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有一部分逃入祁连山,与当地的羌族杂处,后来被称为“小月氏”。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击败匈奴,获取河西地,开通湟中(今青海湟水两岸),小月氏归附汉朝,移居于张掖一带,号为“义从胡”。他们在那里生活了很久,直至东汉末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还见于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